印度生活心得 住&行篇
老實說,在我出發來印度以前,我對印度的都市印象是:人很多、空氣污染嚴重、然後像雪梨一樣,市中心是大樓林立的水泥叢林,發達的大眾交通運輸系統….等等。懷抱著對新環境的種種想像,我一下飛機,馬上就被機場的規模所震懾,果然是印度的首善之都,相信城市的樣貌縱使和我的想像有差距,但應該雖不中,亦不遠矣吧?!
果然,一步出機場,雖然當時是晚上十一點多,但是仍然可以從燈光中看出空氣裡彌漫著的廢氣,仿佛是籠罩著一層面紗(我非常確定空氣很毒,但是神不神秘我就不知道了。)
好吧,這種獨特的歡迎方式我還是第一次見(看來我還是太嫩!),搭上了預先訂好的接駁車,我們朝著宿舍出發。印度現在可以說是個不夜城了,尤其是在機場附近。縱使現在已經是深夜十二點,仍然車水馬龍,川流不息的車輛來回奔波、興建中的捷運和公路系統讓原本已經略顯狹窄的道路變得更擁擠。
單從這個角度而言,你或許會覺得這個城市正在萌芽、成長、茁壯,這個現象透露著城市蘊含的生命力。(雖然起步的有點晚。)
說到印度國際機場所在的區域,我想順便分享一下最近幾年德里的發展。
為了因應日漸增加的都市規模和吸引更多外資進駐,印度政府在機場附近的地區(德里南邊地區:Gurugram中文翻譯做古爾崗)以及德里東邊的諾伊達(Noida)規劃了新的貿易特區,概念上就是新的衛星市鎮。(不過據說基礎設施很爛就是了,古爾崗據說逢下雨必淹水)
現在鏡頭再拉回車上,話說從機場到市區,開車大約需要三十分鐘,撇開厚重的塵霾,伴隨著我們的就是狀況不是很好的道路,我真的覺得臺灣的路品質真的還不錯可以嗎!愛抱怨台灣的路很爛的朋友們請你們掂掂!
好不容易到了市區,映入眼簾的是…?
並非高樓林立、街道寬闊整齊的景象。相反地,與我的想像大相徑庭。由於飛航安全等等的問題,德里的建築有高度限制,我倒是可以理解,不過,房屋也太舊了吧!?平均屋齡可能都比我姨媽(?)年長個幾歲。再加上道路狀況不好以及車輛的數量沒有管制,另外印度人隨性的亂停車,導致本來就已經很亂的交通變得更亂。(如果有讀者到過中國應該會很有感。)組團過馬路是基本的求生要件。
四十分鐘後,總算到了宿舍,是一套普通的公寓,當然,離印象中的那種嶄新的公寓有一段落差,但是其實不會到“住不下去”的那種地步,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習慣有沒有辦法跟著環境改變。
首先,在印度,水是要分配的。意思是說,一天裡面只有兩個時段會供水(每個地區不同),所以我們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儲水,不像臺灣24小時供應。或許各位難以想像,但是我們也應該開始反思:太方便的生活我們反而不知道珍惜?
其次,他們的基礎設施沒有這麼好,房屋裡的設備也是能用就用,基本上蓮蓬頭僅存裝飾功能,所以來到印度以後,我們的洗澡方式是:用桶子裝水,再用一個小桶打水出來洗(如左下圖)。沒錯,就跟在我阿媽家洗澡的方式一模一樣。但對我來說完全不是問題。
.
上面這張圖片其實是在我們的新宿舍拍的,看起來很新,這不得不感謝我們的好運氣,畢竟能在德里市區找到屋況不錯、價錢又便宜的實在不多了!
右上角的圖片就是我的王國一隅,下圖也是,目前住起來感覺挺舒服的,比起前輩們過去的這種經驗(各種搬家找房子),我真的很幸運。所以只要平時有在打掃維持居住環境的整潔,條件真的沒有這麼克難。
.
.
不過,畢竟在臺灣待久了,對於都市的印象一時間無法調適,現在回想起剛來到印度的那段日子,那種視覺上、精神上的衝突是很大的。
或許我們是住在蛋白區吧?那時我仍然樂觀的想著,畢竟德里那麼大。
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,同事們在工作之餘也向我分享一些印度生活的經驗和心得,有時在課堂上我也會好奇的詢問學生的生活。
有些學生聊起他們的宿舍,為了省錢(因為他們是從別的省份來的),他們必須要四五個人擠一個房間,甚至睡客廳。吃飯也是,需要輪流使用廚房、甚至大夥一起煮飯。因為家裡條件不好、德里物價又高(對他們來說),所以他們必須能省就省,“補習”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奢侈的。
講到這裡,應該都覺得自己很幸福了吧?不比不知道,比了嚇一跳,世界上不是每個地方的人都可以享受這麼方便的物質生活(我為我之前的翹課行為道歉…),已經擁有這些的朋友們,請再聽我說一次:請惜福。
分享完住的部分,接著我想介紹印度的交通。
我的老天鵝,印度跟我想的不一樣。各位坐穩了嗎,以下圖片可能會顛覆你們對印度的想像(或是完美地印證),但是不論你接受與否,這就是確確實實發生在印度的真實。
.
上下兩張照片是日常上下班尖峰時間的照片,學會在這樣的馬路上穿梭、過馬路絕對是在印度生存必要的技能。
.
.
如果你們下次有機會來這個印度的首都,你可以看到隨處可見的垃圾、擁擠的人群(上下班的地鐵就跟跨年的人潮一樣,不誇張。)還有此起彼落的喇叭聲。但是亂歸亂,我還真的沒看過嚴重的交通事故(最多只是擦撞這種小打小鬧)。這種奇景我想也只有印度才看得到吧?!
提到印度的交通,我想先跟各位介紹他們常見的交通工具。
除了家家戶戶必備的車、還有公車、地鐵以外,印度人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人力車(沒錯,就是古早時候的人力車夫。)還有前面提到的E-rickshaw跟Auto(算是他們的計程車),這兩種在泰國好像也很常見。這些大叔經常等候在各大商圈、地鐵站外面招徠生意,各位有機會可以來試試看。
但是上車之前,切記,一定要談好價錢再上車!一定要!一定要!
因為我本人有幾次不好的經驗,讓我現在出門幾乎都想不搭這些車。尤其是我們這些外國人,就是他們剝皮的首選目標(不過我的印度同事也分享了他在臺灣的故事,恩…天下烏鴉一般黑。),不過說到底他們大部分也算是外地人(德里這個地方除了我們這些外國人,也聚集了不少從全國其他省份來的新住民。),都是為了來這裡討生活,想到這或許更容易體諒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了。
.
.
除了擁擠的街道,印度也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。圖為新德里市中心的地鐵站,在靠近康諾特廣場( CP )的區域,地鐵已經地下化。
每個星期一都是我們中心的假日,通常我會選擇出門四處逛逛。
之前我在旅行社上班的時候,由於有印度的產品,所以當時就有留意印度的一些景點。印度的亮點絕對不止旅遊手冊上的那一丁點!在印度的這段日子我算是腦洞大開,發現了許多真實。
除了大家熟悉的印度門、國會大廈,光是德里就有其他值得去的地方,例如:彙集印度各省份的手工藝品以及美食的Dilli Haat、蒙兀兒帝國皇帝沙賈汗建立的Red Fort(紅堡)、Lodhi garden(裡面包含十五世紀興建的王公陵寢)、以及印度繁華的商圈之一的CP(康諾爾廣場)、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手工藝市集如:Janpath Market、Old Delhi等等。
.
.
上圖為舊德里,在過去是他們商品貨物的集散地,所以在這裡隨處可見來回奔波的挑夫穿梭在大街小巷。
.
.
右上角的圖片是舊德里一隅,各位或許可以注意到凌亂的電線和地上的
一些垃圾。
另外,提到印度,當然少不了他們豐富多元的宗教。
除了Jama Masjid(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)、不得不提到的是2005年才開放的:Akshardham印度教寺廟,外觀揉合了印度古往今來的建築特色,以及印度的代表圖騰之一:大象。這個地方還有許多有別以往寺廟的看點,介紹起來需要很大的篇幅。之後有機會我再介紹給大家
.
.
上圖為我們學校附近的著名地標:哈奴曼猴神廟。哈奴曼是流傳在印度的長篇史詩《羅摩衍那》中幫助羅摩擊敗惡魔的將軍。據說我們中國著名的章回小說《西遊記》就是參考了他的形象。
在這一年多裡,不算是踏遍了整個印度(估計要用一輩子),印度還有超多有趣的地方正等待我去發掘,如果各位讀者你曾經去過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,也非常歡迎你們和我們分享。
現在,我的印度生活,仍舊未完待續。而我,也會繼續的寫下我在印度的故事。
想在印度教中文嗎?歡迎聯繫我們 !